乌蒙深处的产业变革
——贵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威宁实践观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莹 谢朝政

  金秋时节的威宁大地,丰收的景象精彩纷呈。以“黔货出山”为目标的现代高效农业,取代了“为吃而种”的传统低效农业。美丽的村庄里,家家关门闭户到田间地头挣钱忙;宽阔的坝区间,农民们忙于采收蔬菜装车外运;现代化的车间里,优质红苹果被分选清洗装箱,一番“梳妆打扮”更加诱人。丰收图景装扮着农民们的幸福笑脸,让乌蒙秋色格外迷人。
  丰收景象的背后,是威宁自治县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企业界人士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指示精神,在上级部门倾力帮扶下,用苦干实干打好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科研团队服务“三农”显身手——
  论文写在大地上,种子播进田间,技术传到农民手里
  
  山高水冷致富难,冷凉蔬菜来增收。

  9月上旬以来,海拔2600米区域的威宁自治县双龙镇高山村、高坡村、凉山村,赶着晴好的天气,万亩连片蔬菜基地里一派忙碌。



  “我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种包谷洋芋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几百块钱,只够勉强糊口,娃娃上大学只能靠贷款。”中年农民马敏万说,“今年贵阳农投集团到这里建蔬菜基地,我把家里的18亩地流转了,妻子、小儿子都到基地务工,一家三口人一个月收入8000多元,已经做了4个月领得3万多元,加上一年10800元的土地流转费,除了供小女儿上大学还有结余。”
  “选择在威宁高海拔区域种蔬菜并取得成功,感谢贵州大学博士服务团的科技支撑。”贵阳农投集团威宁蔬菜基地负责人秦天彪介绍,这片土地过去只能种荞麦、马铃薯和牧草。
  今年4月初,贵州省掀起“奋力冲刺90天、坚决打赢歼灭战”热潮,为了助力威宁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贵州大学迅速派出蔬菜专家张万萍教授领头,由种植、土肥、病虫害防治、农机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博士团队进驻威宁开展科技扶贫。
  推动种植技术突围,是张万萍和她的博士服务团队在威宁开展的重大课题。他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结合当地群众的劳动智慧,探索总结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我们搞机械研究的专家根据群众打孔的滚筒,改进发明了萝卜直播机,节约了人力。”张万萍说,博士服务团不仅搞好种子选择和病虫害服务,还致力于研究推进机械化发展,让残次蔬菜和尾菜变废为宝等项目,实现百分之百就地利用。
  众人拾柴火焰高。贵州大学博士服务团在服务威宁农村产业革命的同时,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也积极奔向威宁的田间地头,让40万亩蔬菜产业有了技术保障。    
  在搞好科技服务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群众种植,现场培训群众。“在张教授的指导下,我知道了夏季要用黑色地膜,秋冬季要用白色地膜,知道了多厚的地膜才标准,知道了该怎么施肥。”50多岁的小海镇小海社区村民张粉花说。
?
  组织方式舞好龙头带龙身——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合作社,激发本土能人创业激情 
?
  9月20日,威宁自治县草海镇中海社区蔬菜基地,滴灌喷灌设施遍布田间,随手打开阀门,白花花的水珠就喷洒在翠绿的蔬菜上。
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的基础。威宁自治县集中力量配套完善产业水,13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喷滴灌设施,7万亩蔬菜产业易地扶贫基地提灌系统、主水管道布管,20万亩规模化蔬菜基地主水管设施项目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产业主干道、机耕道、电力等也在不断完善。

  花香蜂蝶舞,水暖鸭先知。威宁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江楠集团、海升集团、贵阳农投等10多家龙头企业纷纷抢滩威宁,在威宁发展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市场型特色产业。




  有龙头企业带动,威宁加大对本土合作社以及致富能人的培育与扶持,200多家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在威宁大地上迅速发展。在这场红红火火的产业革命中,一个个女能人成了产业革命中的“金花”,让威宁的丰收季多姿多彩。
  八一合作社负责人江燕在外闯荡多年,看到家乡交通发生变化,于是回家创业,种植中药材、蔬菜。去年,威宁谋划打造易地产业扶贫蔬菜基地,她种下了2000多亩蔬菜,今年扩大到6000多亩,长期解决600余名贫困群众就业。
  “90后”施启情创办了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做蔬菜包装销售,让威宁蔬菜既有品质又有卖相。去年,施启情成功把威宁蔬菜卖到上海、北京等高端消费市场和东南亚国家。“去年销售额是2000多万元,今年计划突破5000万元。”施启情信心满满。
  如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形成了威宁特色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带动和激发了威宁特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牛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全面开花。
  
  产销对接环环相扣“接二连三”——
  在家门口建产地批发市场,建全冷链物流体系,在大城市建立销售档口 
  
  走进位于五里岗街道的江楠蔬菜物流园,分拣、包装、打冷……一片繁忙。

  这个西南最大的全产业链蔬菜物流园(一期)首开区于今年8月份投入运营,吸引了山东胜道农业、深圳绿达康农业、河南万邦农业、广州千鲜汇、深圳沃涵公司、毕节禾康农业、威宁旺农道公司等近20多家实力较强的蔬菜销售企业入驻。



  威宁,把市场建在了家门口,有效地把市场和产业基地连在一起,进一步打通了产销对接。
  产销对接的革命,威宁从解决冷链物流着手。2019年,威宁整合多方资源修建冷库,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冷库29个,累计日处理量约6000吨。加上江楠蔬菜物流园首批投入运营的60间面积达4万平方米、日处理量达5000吨以上冷库,以及日产120吨冰的制冰车间等配套设施的同步投入使用,让威宁的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基本满足该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与此同时,威宁自治县紧盯市场,加大蔬菜推介力度,先后主办了云南河口、四川成都、四川泸州、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农产品推介会6次,共签订框架84份,签约金额约4.09亿元;参加省商务厅,毕节市委、市政府等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产品推介会10余次。并在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建起了20多个销售档口。此外,威宁自治县还成立了蔬菜营销协会,组建了广东、广西、四川等11个“销售联盟”,进一步推进蔬菜销售。积极探索蔬菜出口,让威宁蔬菜成功销往迪拜、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形成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补充的立体销售网络。
 
  产业革命实现“留守百姓”就业增收——
  丰收景色从金色为主到绿色添喜,产业革命让“留守百姓”变成产业工人
?
  放眼望去,威宁山乡丰收画卷肆意铺展。只是这丰收的画卷和过去对比色彩有了很大变化:一个个平坦的坝子里种满的不再是金灿灿的“五谷杂粮”,而是一畦畦翠绿的蔬菜;一个个山坡上,红红的苹果代替了金黄的玉米棒子……

  威宁的丰收乐章也从过去的“秋天独唱”变成了现在的“四季欢歌”。该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祖贵东说,威宁一年可种三季蔬菜,从四月份采收第一季开始,可以持续到十一月份,有长达七个月以上的丰收季。



  产业革命拉长产业链“接二连三”,让威宁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易地就业贫困群众和无法外出务工的非贫困群众从种地农民端上了就业“饭碗”。在威宁超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苹果洗选分拣中心,100多名群众正在忙着包装苹果礼品盒。“按计件算,一天可以做140元左右。”袁彩芬从海拉镇石坪村的大山沟里搬到县城,应聘到中心上班,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产业革命破解“留守百姓”增收困难的难题。威宁自治县业内人士分析,威宁有157.2万人,劳动力人口有89万人,因年龄大等因素无法外出的“50后”“60后”占一半以上,成为闲置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就业,有效地解决了这个群体收入低的难题,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着力点。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