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充分运用“五步工作法”,坚持“七个极”工作总要求、“三真三因三定”工作原则、“76554”工作方法,精准聚焦主攻点,创新实施“铜仁方案”,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仗,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76554”,布局攻坚路径

铜仁贫困基数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何如期撕掉贫困标签,打一场漂亮的脱贫翻身仗,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道攻坚“关键题”。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地督导调研,我市不断总结提炼经验方法,系统形成“76554”工作方法,并将其作为全市答好脱贫攻坚“必答题”的重要“法宝”。

——坚持以“查缺补漏、亡羊补牢、取长补短、合力补位、勤能补拙、将功补过、激励补赏”“七个补”要求为脱贫摘帽重要抓手,突出问题意识、标准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问题整改,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坚持以“自强不自卑、期待不等待、依靠不依赖、包干不包办、苦干不苦熬、借力不省力”“六个不”为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主动脱贫意识,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奋斗实现脱贫致富。

——坚持以“看屋里摆的、身上穿的、柜里放的、床上铺的、锅里煮的”“五个看”为客观标准,判断贫困群众是否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脱贫质量,防止出现漏评、错评、错退现象。

——坚持以“墙上挂的、袋里装的、嘴上说的、系统录的、客观有的”“五个一致”为真实标尺,通过实地结合“五个看”、实地查阅“四卡合一”公示牌和“一户一袋”、实地开展访谈、实地比对检验,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

——坚持以“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为最后成果,提高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近年来,全市通过用好用活“76554”工作法,实现了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再战告捷。该工作方法先后被《中国扶贫》《贵州改革交流》等刊物刊载,纳入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典型案例选编》。

“三位一体”,强化协作扶贫

人心齐,泰山移。脱贫攻坚进程中,凝聚发展动力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积极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省定点帮扶等重大机遇,坚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对口帮扶纵深推进。自2013年苏州市结对帮扶我市以来,苏铜两地间累计互访考察1706人次,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10次,召开相关工作部署情况会议47次;江苏省和苏州市各级落实财政帮扶资金17.05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121个,覆盖铜仁69.189万贫困人口;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331期12497人次,帮助37499人实现就业。

目前,苏州市102个镇(街道、开发区)、394个村(社区、协会、商会、企业)、450所学校、118所医院已与铜仁市119个乡镇、421个贫困村、558所学校、204所医院及医疗机构结对帮扶,实现了对铜仁深度贫困村以及乡镇以上学校、医院结对帮扶全覆盖。

定点帮扶持续发力。中央单位新华社、上海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6家中央和单位与我市石阡、江口、松桃、印江、沿河、德江、思南7个县结成定点帮扶关系。

“十三五”以来,各单位到我市各区县挂职干部合计86人,赴定点县考察436人次;直接投入(含有偿和无偿)22211.54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46个,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9924人;举办党政干部、技术人员和贫困人口培训174期次24497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3059.15万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2193.30万元。

社会帮扶齐心战贫。积极开展“扶贫日”“百家社会组织帮百村”“同心战贫困·千企帮千村”等活动,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累计投入项目建设、帮扶物资、资金4.3亿元, 服务贫困群众10万余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5家本地、异地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结对帮扶608个村,总投资12.68亿元,帮扶贫困人口9.64万人。

“五个体系”,提质易地搬迁

“以前,孩子们去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现在方便多了,只要走十几分钟就能到学校,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么好的生活。”搬离大山,碧江区响塘龙安置点新市民袁新芝感叹不已。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是铜仁群众久困于贫的一大根本原因。

近年来,我市紧扣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要求,规划建设安置点144个,搬迁规模6.6万户29.36万人,其中跨区域搬迁至铜仁主城区12.55万人、占全省跨区域搬迁人口的54%,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广大贫困群众迎来发展新机遇。

当前,全市结合实施“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契机,全力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建设,持续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真正让搬迁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真正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全市规划新建和改扩建配套学校(幼儿园)61所,已全部建成,100%实现就地就近入学入园;全市安置区建设51个医疗机构,已全部投入使用,82个安置点由原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提供服务;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48个,已全面完成迁户办证任务274767人。

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全市有搬迁劳动力63510户137843人,已就业63510户118069人,实现搬迁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全市开展家庭教育讲座100多场次、安置点文艺活动60余场次;开展感恩教育358场次、讲座95场次。

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设置129个管理单元,计划单独设立街道8个,正式挂牌6个。规划设置社区38个,成立社区居委会51个,设立社区警务室27个,配备警务人员96名,建立治保组织68个。

基层党建体系方面。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治理领导小组(联合党委),在新设立的6个街道成立党工委,成立8个党总支、112个党支部、79个党小组,从群众党员中选举成员484人。

“9+2”行动,攻下最后堡垒

"十三五"时期,我市抓住机遇奋力赶超,全市9个区县实现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2019年底的4.3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74%下降至1.16%,仅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未脱贫出列。

尽锐出战、背水决战,奋力攻下最后贫困堡垒铜仁势在必得。

今年以来,我市探索市内区县之间帮扶机制,创新“9+2”帮扶协作模式,动员已退出的9个区县和1个高新区、1个开发区共同支持沿河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要求各区县结合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实际,签订帮扶协议,明确项目清单,逐项督促落实到位。

在这过程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围绕《方案》要求,帮助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建设起117亩排棒51万棒的食用菌(黑木耳)示范基地和日产能达6万吨的智能化菌棒加工厂;玉屏侗族自治县结合自身油茶产业和生猪养殖主导产业优势,与沿河签订了支持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协议;思南县选派专业技术团队跟踪指导,支持沿河甘溪、淇滩、板场、夹石等乡镇发展“双高”红薯……

实施“9+2”帮扶以来,各区县已投入沿河帮扶资金0.8亿元,帮助该县建设产业项目38个。

10月20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经市级审查达到退出标准,正式进入脱贫摘帽市级公示期。

“四个不摘”,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路漫漫多崎岖,成果来之不易。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保持“四级作战指挥体系”,保持驻村攻坚队、“尖刀班”建制不散,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始终确保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涉农资金整合率达100%,今年上半年全市投入各类资金46亿元,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投入,全面补齐“3+1”等短板弱项。

坚持摘帽不摘帮扶。持续压紧压实部门和乡村两级责任,保持扶贫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各级下派的督导指导人员、帮扶干部不撤回,帮扶力度不减,持续至党中央宣布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摘帽不摘监管。持续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分析”工作机制,实时监测资金“拨付率”“备案率”“报账率”及项目“竣工率”核心指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成效。继续向已退出区县驻派县乡督导组开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督导工作。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交叉检查和“回头看”,进一步抓好查缺补漏、巩固脱贫质量。将“四个不摘”落实情况纳入区县党委政府成效考核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