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绿水,已成农民脱贫致富新渠道。

座座青山,已变致富奔小康金山银山。

山是铜仁的根,水是铜仁的魂。回顾铜仁近年来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铜仁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从靠山吃山的发展困境,到绿水生财、青山生金的发展新路,铜仁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铜仁的发展定位,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引导,推动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绿色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让绿色真正成为铜仁的特色,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生态红利。

黔东铜仁素有“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美誉,梵净山、佛顶山、乌江、锦江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百姓福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时代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开。

上个月,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确定遵义市赤水市、毕节市大方县、铜仁市江口县、黔东南州雷山县和黔南州都匀市5个县(市)为我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6月29日,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消防救援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第一个为保护一座山而修建的消防站,更是全省上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又一大实践探索。

同样,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梵净山独一无二的世界级资源,以及锦江沿岸的滩涂、梯田、农庄、茶园、村寨、温泉等自然风光、农耕文化和古城特色,加快了铜仁“一带双核”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实现山水相依、景田相望、农旅相生、文产相融的美好愿景。

绿色铜仁,保护先行。为了留住这一美好愿景,铜仁先后出台了《铜仁市锦江河保护条例》《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铜仁市农村饮用水管理条例》《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从制度上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底线。

保护绿水青山,让绿色成为铜仁最靓丽的底色。厚植绿色屏障、做强生态长板,全面提高生态和景观功能……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和保护自然生态原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颜值和气质。

梵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资源价值突出,保护管理好梵净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必然要求。

在保护思路上,全市形成了“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区内做减法、区外做加法”、“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的管理思路,建立了以管理体制改革、多规合一、行政区划调整为抓手,以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生态补偿和原住民生活改善、景区旅游管理、资源整合为协同的“七位一体”工作架构,实现了保护管理常态化开展、长效化推进。

在保护措施上,严格执行《梵净山保护条例》《锦江流域保护条例》,开展梵净山保护“绿盾”、锦江河“巡河”行动,挂牌成立市检察院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坚决查处一切破坏自然生态行为。

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推行“民心党建+河长制”和“垃圾兑换超市”等新机制,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铜仁模式”,实现河长制全覆盖。

积极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护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等举措,全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4个省"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个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20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获省级考核优秀等次。

山水是铜仁的骄傲,也是铜仁的珍宝。依托山水资源优势,我市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后因地制宜发展了生态茶、中药材、蔬果、食用菌、生态畜牧业、油茶绿色六大主导产业,在为群众创造了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红利的同时,全面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品牌。?

依托绿色,造梦一方。2019年,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50.5万亩,创建样板坝区12个,达标坝区62个,投产茶园128万亩,中药材64万亩,油茶110万亩,果园100万亩,蔬菜播面稳定在230万亩,食用菌种植规模4.5亿棒,累计带动11.59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同时,“梵净山茶”公共品牌排名全国第31位,品牌价值23.4亿元,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筑牢绿色屏障,厚植绿色优势,培育绿色文化,完善绿色制度,壮大绿色经济,每一项都与绿色挂钩。按照省委给铜仁的发展定位,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新时代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铜仁正朝着机制活、生态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大踏步前行。(李桃红)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