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东大地,天高云淡,绿潮涌动。梵净山下抹茶飘香,乌江河畔牛羊肥壮,富民产业星罗棋布,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八要素”,落实产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坝区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生态茶园、中药材、油茶等现代高效农业,力促现代农业提速增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截止2019年底,全市除深度贫困县沿河之外的9个区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市贫困人口减少至4.3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6%,2017、2018连续年全省考核第一。

●一片茶叶富四方●

产业兴、百姓富。产业发展,脱贫才有保障。

横亘在云贵高原之脊、笼罩在云山雾海之中的铜仁,是贯穿古今、跨越千年的中国茶叶原产地之一。近年来,铜仁把生态茶产业作为全市六大主导产业首选,不断加快生态茶业培育步伐,打造百亿元级绿色支柱产业,带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按照茶园建设标准和技术规程,铜仁精心选择宜茶区域,配套新建茶区基础设施,建成了石阡龙塘、印江湄坨等10个省级现代农业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形成了印江、松桃、江口梵净山旅游观光茶区,沿河、德江、思南乌江特色茶区,石阡苔茶茶区等特色茶叶产业带。

另外,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全力打造茶产业链。目前,全市茶叶企业达到611家、专业合作社639家,其中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2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

同时,把抹茶作为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进一步延伸生态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茶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

目前,铜仁市已建成生态茶叶基地189万亩,约占全省茶叶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位居全省第二位。随着基地不断扩大,面积不断增加,为铜仁市发展抹茶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规模和原料优势。

作为铜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的贵茶产业园依托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引进国际领先的抹茶生产线建设而成。

该项目规划投建1万吨欧陆大宗茶、3000吨精制绿宝石、2000吨抹茶精加工和1000吨固体抹茶粉冷冻干燥等5条生产线。建成后将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人,3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

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国内重要的绿茶、黑茶生产加工基地和出口中心,建设高品质抹茶原料基地10万亩、碾茶生产线200条、抹茶生产线10条,年产抹茶4000吨以上,建成世界主要的抹茶生产、交易和出口中心,真正把铜仁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抹茶之都”。

发展产业,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产业饭”。

在茶产业发展中,铜仁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主线,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扎实推进“五步”工作法,切实把茶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助推茶企增效、茶农增收、农村富美。2019年,向茶农投放利益联结资金1.1亿元以上,带动3743户贫困户14441人脱贫,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以上。

铜仁茶产业的迅速崛起,绘就了一副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小蘑菇带来大增收●

眼下正是香菇出菇的季节,走进铜仁市碧江区滑石乡的裕国菇业种植基地实验大棚内,一排排香菇长势喜人,村民沈朝义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收第三茬成熟的香菇。

“这一批香菇产量高品质好,预计可以收入2万多元,除去成本自己还能赚5000多元。”沈朝义高兴地说。

沈朝义是滑石乡老麻塘村村民,以前在浙江打工。今年受疫情影响没有出门,在区就业局的帮助下,他承包了一个香菇种植大棚,成为了乡里的第一批大棚租赁户。靠着承包大棚,与沈朝义一样,第一批参与香菇种植的贫困户均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也吸引了其他群众加入到产业中来。截至目前,已有25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土地流转户与公司签订了大棚租赁协议,实现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

2019年,碧江区引进湖北裕国菇业企业,在滑石乡打造“香菇小镇”建设项目,新建1000个种植大棚。为积极动员当地和搬迁群众进入基地就业,基地通过“1124”的模式(1户贫困户承包1个菌棚保底年均增收2.4万元),鼓励易地搬迁群众承包菌棚种植香菇。

沈朝义等群众生活的变化,乘的就是产业扶贫的东风。

而在万山区,该区以敖寨乡中华山村为试点,2016年,探索创新并推广“622”利益分配模式,四年来,推动当地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还将贫困群众所得利益最大化。

敖寨乡中华山村立足资源优势,选准了门槛低、见效快的食用菌、蔬菜等大棚种植,由村委会带头成立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将全村245户797人建档立卡户吸纳为社员。产业发展纯收益的6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纳入村级集体经济,20%用于管理人员工资。2018年,中华山村将622模式再次升级为721模式,将村集体经济的七成利润分给建档立卡户,利益进一步扩大。

李菊花就是“622”利益联结机制中受益者之一,现在,每天在食用菌基地上班的她月收入2000到3000元,每年年底,还能收到合作社发的红包。

去年,中华山村建档立卡户分红23.2455万元,辐射242户786人。随着中华山村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收益群众逐步增多,“622”分配模式的成功经验也在全区推广开来,更多的贫困群众因此享受到红利。“622”利益分配模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中的一次成功的创新之举,被列为全省100个改革案例进行推广,写入中组部党员培训教材,还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一支支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小小的香菇,撑起了当地群众的“致富伞”。

●产业选择越来越丰富●

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摘“穷帽”,拔“穷根”,铜仁市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全市上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官舟镇爱新村生猪代养基地,只见工人们有的正在搭棚,有的忙着砌砖,现场一派繁忙。

“我在工地做工程监管,每月3000元工资,家庭日常开销够了。”村民陈波说。

陈波是爱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打工挣钱,平时只能就近找些零活干,收入不太稳定,该村生猪养殖项目开工后,他就被推荐到该工地做工程监管工作。

该项目总投资100万元,预计年生产出栏商品猪700头,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该项目实施后,可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7户547人,助力该村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

爱新村的变化,是我市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佐证。

产业是助农增收的有效途径。产业不仅绿了青山,还鼓了百姓的腰包。

时下,在大龙开发区胜利村百亩葡萄园基地里,棚架下一串串硕大饱满的葡萄等待成熟销售。

“根据当前葡萄生长情况看,7月中旬前可开园上市。”该葡萄园基地负责人罗波介绍,园里共种植有夏黑、巨峰、温克、摩尔多瓦四个品种的葡萄,每个品种的成熟期间隔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同月份都有新鲜的葡萄售卖。“今年,预计每亩可产1000斤葡萄,每斤价格在6到10元。”

自2014年11月投资建设以来,葡萄园发展至今已有5年多时间,积累下了丰富的培植和管理经验,园里葡萄一年比一年好。作为胜利村第一个扶贫主导产业,葡萄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吸纳本地村民到园里干活,带动他们实现就近增收目标,解决40多人的就业难题。

罗波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吃的是产业扶贫的饭。

产业扶贫的场景,也在印江县木黄镇凤仪坝区上演。

近年来,印江县木黄镇凤仪坝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建立起1200亩的标准化食用菌基地,涉及到木黄镇凤仪、盘龙、燕子岩、乌溪4个村,带动凤仪、盘龙等村141人长期务工,用工高峰期人数可达300多人,直接带动群众增收。像凤仪村这样的500亩坝区,印江县共有13个,是该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和依托,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产业革命的效果立竿见影。

截止目前,铜仁市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0.5万亩,累计投产生态茶园125万亩、中药材63.89万亩、油茶117.64万亩;累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716家,带动11.59万名贫困群众稳固增收。

产业兴、气象新。一条条万紫千红的产业带、一个个旧貌换新颜的村寨、一张张贫困群众的笑脸,让人看到了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铜仁市产业扶贫正铆足干劲,帮助贫困群众加速“摘帽”。相信,在产业扶贫这个“加速器”的推动作用下,2020年实现全市“减贫摘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杨文俊)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