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人,走出舒适区,来到了“一线阵地”,为民排忧解难,她就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划财务处处长、平塘县毛南族乡驻村干部胡晓艳,在基层驻村三年时间,她探索建立了“校农结合”精准帮扶模式。目前,这一脱贫攻坚新模式在全省甚至全国得到推广。2019214日胡晓艳被评为“黔南骄傲”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胡晓艳(左一)

2015年,胡晓艳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感召下,主动放弃学校行政工作岗位,申请到贫困地区进行驻村扶贫工作。她先后到独山县下司镇新同村、平塘县平舟镇京舟村、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新关村、摆卡村驻村,一干就是三年。

胡晓艳说,“驻村以来,她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自己和村民的交往、接触,了解他们需要的东西,主要是要从思想上来打通他们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蔬菜种植培训会(胡晓艳左一)

来到卡蒲,胡晓艳盯着当地群众遇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从“娘家”搬来“救兵”,组织师院专家调研组一起为脱贫“把脉”。而她也在和当地一位老人聊天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把卡蒲乡的蔬菜销往黔南师院,既解决了卡蒲乡的销路问题,也方便了学校的采购渠道。最终在20173月,通过校地协商达成“校农结合”农产品订单协议,协定每月四次定时、定点采购农产品,合同签到2020年。有了这颗定心丸,贫困户放心大胆的发展种养殖,卡蒲乡的农产品产量比原产量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形成产业化发展。此外,为了扩大销路,师院还与绿色农产品流通公司合作,建立高校联盟,联合全省其他高校共同参与到校农结合模式中来,搭建了全省采购配送平台,建立升级版的校农结合,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更多的农户收益,形成了三大运行并举的模式。

指导百姓种植蔬菜

胡晓艳告诉记者“通过校农结合,贫困农户的斗志和志气已经扶起来了,现在在智力方面我们想通过我们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帮助,只要他们需要帮助解决的,我们都及时的协调,相对应的专家们、教授们对他们进行帮扶,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早日的脱贫,率先的奔小康。”

通过校农结合的强力带动,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6000多亩,用于“校农结合”产业发展,蔬菜瓜果产值达6000多万元。从源头上减少了3000多名留守儿童和2000多名空巢老人。“校农结合”农副产品种养殖覆盖全县分片实施,卡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接收来自“校农结合”基地的富余产品进行深加工,让“校农结合”不断升级,无限升值。

收购农产品

“以前种油菜都是千把块钱,现在可以收入两三千、三四千块都没问题。”卡蒲毛南族乡亮寨村菜农石佩珊说。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