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记者走进六枝特区牛场乡,实地感受这里民族村寨文化文明的变迁。

“一箭飞坠双飞翼,池旁阁中花上露,水荡桐木逍遥去,三字猜出临福地。”顺着六枝特区牛场乡平寨村村主任杨雪所指方向,记者看到一面文化墙,而其中的字谜,正是该村一个村民组的组名——水落洞。



水落洞组,总户数107户402人,主要居住着歪梳苗,又叫汉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也是习俗最接近汉族的苗族同胞。

跟随杨雪往组里走,刻道文化、苗族文字、神树祭祀、农事谚语、暮归图……整个水落洞,充斥着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苗族‘刻道’即‘刻木’,‘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最古老的文字工具;这是歪梳苗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些农事习俗,他们就是靠这些农事谚语知晓天气变化、了解自然规律的,也是最古老的农事节气歌。”伴着杨雪的介绍,眼前的民族文化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在水落洞组的核心区,家家户户门前花草密布,群山包围的湖边坐落着凉亭,一幅自然村寨美景映入眼帘。

“你别看现在山美水美的,过去我们这里可是出了名的穷山沟。”一路随行的水落洞组组长王学全见记者有些沉醉其中,突然一瓢“冷水”泼来。

今年50岁的王学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介绍,过去的水落洞几乎是落后的“代名词”。

“由于村民需要大量柴来烧火,于是树被砍了个精光,周围的山头变得光秃秃的;过去各家任由家禽四处乱窜,路上不是泥巴就是粪便,臭气熏天;以前大家顾自家多,邻里关系并不融洽。”

而这样的窘况,一直持续到1995年。

1996年,通过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村干部的帮扶,水落洞才逐渐走上“正轨”。

通过封山育林,制定村规民约,控制砍伐,不允许偷、砍、烧,维护自然环境,水落洞的青山绿水慢慢开始恢复。

“2008年,在党和政府及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我们组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串户路修起来了,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王学全说。

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得老百姓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纷纷主动参与家乡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园“颜值”不断升级。

“面子”好看了,“里子”更需要进一步升华。当地人慢慢感受到,只有重拾当地的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激发群众携手前行的动力。

从2016年开始,水落洞每年都会举办自己的苗族“春晚”,独特的多声部民歌和转调唱法,将舞蹈和武术融为一体的“芦笙拳舞”和“打鼓拳舞”,配上精巧艳丽的蜡染刺绣服饰,蕴含着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一年,歪梳苗服饰墙、礼义廉耻苗族文化墙、刻道文化、乡贤榜、暮归图等相继开始打造。

这一年,歪梳苗刺绣文化,这个妇女必须精通的生活技能也得以重拾。

“快起来打扫卫生咯!”“一会儿教我绣最新的花嘛!”“晚上到我家来吃饭啊!”……现在,“远亲不如近邻”已然成为当地老百姓最真实的切身感受。

如今,水落洞人也有了自己新的致富渠道,通过政府对绣娘的培训,加上村里有了刺绣合作社,采用电商销售的方式,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产品终于走出大山,得到外界青睐。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