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上戏表演系高考须达一本线?校方回应:系误读  艺考生学识关注度越来越高

  昨天,有媒体报道

  上海戏剧学院2024年招生需要达到一本线

  今天一早

  #上戏明年表演系考生高考须达一本线#

  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对此,记者从上海戏剧学院获悉,“上戏明年表演系考生高考须达一本线”系误读,明年上海戏剧学院招生继续遵循教育部相关要求,表演等校考专业招生分数线不低于普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而非“一本线”。

  上戏表演系恢复线下艺考

  8000多人只录37人

  2月18日, 上海戏剧学院最为热门的表演系迎来了三试,这也是上戏时隔三年首次恢复因疫情暂停的线下艺考。

  上午八点,首批考生已经进入检录室, 不允许化妆、不能戴美瞳,检录室里专门安了老师给化了淡妆、戴了美瞳的考生卸妆。

  尽管招生简章已写明这些要求,仍有不少考生化了淡妆、戴了美瞳,只能当场匆匆卸妆。



  考生:招生简章上有写,我戴了一点点,有个小黑环,近视400度。没办法,根据学校招生简章,现在就摘掉吧。

  上戏向来是艺考生眼里的“香饽饽”今年,上戏共有37000多人报考,其中 8000多人报考了最热门的表演系戏剧影视专业,经过初试、复试进入三试的只有211人最终只预计录取37人。

  负责考核的九名考官有半数来自校外,将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对他们进行反复测试、观察、考试,对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核, 整场考试耗费近3个小时。

  211名三试考生将在四天里分批完成考试,但最终能否进入37人的“出道位”,还要看高考成绩。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2024年起,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等高校艺术类专业,直接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参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作为专业考试成绩的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均达到所在省(区、市)艺术类专业录取 控制分数线基础上,依据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和省级统考成绩按比例合成的综合成绩进行平行志愿择优录取,其中高考文化课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少数组织校考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普通类专业批次录取 控制分数线、省级统考成绩合格且达到学校划定的 成绩要求基础上,依据考生校考成绩择优录取。

  关于录取分数线的讨论,

  也反映了近年来对艺术人才

  学识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趋势。

  2012年到2016年,上戏录取考生的文化分数达到一本分数线的比例从6%上升到11.5%。2019年上戏新增戏剧学专业,拟招生15人,招收高考文化成绩达到普通类一本线以上的考生,语文单科成绩不低于110分。另一个要达到普通类一本线以上的专业为艺术管理专业。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在历年招生工作新闻通气会上都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越公正透明,越能找到最好的生源,尤其对表演类考生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成为共识和趋势。”他坦言,不少人觉得,文化课不太好的学生可以学艺术,而上戏作为顶尖艺术院校有责任打破所谓的规律,“演员有学识,遇到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难度是逐年提升,我们预计明年我们学校报考的人数会更少一点,认为艺考对高考成绩要求低,要改变这种观念,新政对艺术类考试过热,或者我们演艺界目前一些社会上普遍不满的流量明星现象可能会有所影响和扼制,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我们国家艺术人才的培养。

  虽然热搜是误读,但这一消息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演员文化素养的讨论。

  社交媒体上“绝望的文盲”的嘲讽

  到底警示了什么?

  “绝望的文盲”这个说法指向的是,一些脑袋空空、文化水平低的演员,在影视作品的宣传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或者观众提问时,连对作品或角色的基本认知都无法清晰表述,对一些相对深度的提问更是“一问三不知”。演员的表现过于“文盲”,不知道如何回答问题时又显得有些“绝望”,被网友戏称为“绝望的文盲”。

  演员里“绝望的文盲”或许不是多数,但不爱读书、不擅读书的演员恐怕不在少数。甚至社会上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强势的“偏见”:孩子读不好书,可以考虑去当演员。最近凭电视剧《狂飙》爆红的演员张颂文,曾经担任过表演老师,他遇到过很尴尬的情形,朋友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朋友就对张颂文说:“哥们儿,我孩子学习不好,你给他弄到电影学院上学去。”

  国内演艺人员的选拔体系,对于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确实要低一些。因为,普通考生高考只需要通过文化课考试即可,而艺考生除了文化课,还要进行专业能力的测验,专业能力的培训和学习需要花费艺考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术业有专攻,对立志成为演员的艺考生来说,表演水平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艺考生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上,对文化课的重视往往局限于高考备考阶段,一旦顺利考上艺术院校,文化课也就被扔到九霄云外。

  不少年轻演员不读书却心安理得,一方面,可能是认为演员的演技与学历水平并不一定直接挂钩,甚至那些流量明星的横空出世连演技也未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但从长远的发展来说,演员不读书,缺乏文化储备,脑袋空了,表演也会日渐空洞。一方面,一些年轻演员凭借天赋、凭借年轻时的感受力、凭借本色出演,或许可以带来一些精彩的演出,甚至年纪轻轻就成为“实力派”;但如果把表演当作一个终身的职业,它就不能只是吃青春饭,天分不会永不褪色。曾经担任上海戏剧学院专科课考官的马伊P就感慨道,“看到太多艺校生空有一身形体声乐功底,独缺内在文化涵养支撑声形与灵魂的合一”。她继而说道:“学艺术的若要走得更宽更远更久,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尤其文学理解能力,经不起长久竞争。人,终其一生,比的是永恒的耐力和终身学习的渴望,非一时爆发力。”

  演员郝蕾对于“演员可以不用读书”的说辞,也是嗤之以鼻。她反问道:“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能读懂剧本呢?还不要说你去呈现了。”演员只有充分理解剧本、充分理解角色,才能准确传达出角色的个性与状态。“绝望的文盲”有可能恰好演对某个角色,但很难相信他会吃透每个角色。所以,演员不读书,直接影响的是演员对剧本、对角色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演员的未来发展。

  演艺界确实存在不怎么读书也不太会读书、却在表演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演员。这些演员是个例,他们大抵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从事过各种行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吃过各种各样的苦头,这些人生经验是另类的“文化底蕴”。反观如今一些“绝望的文盲”,年纪轻轻成为顶流,生活在光怪陆离的名利圈中,与真实生活脱节。他们要文化没文化、要阅历没阅历,就不要拉那些前辈出来当挡箭牌了。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走得长远的表演艺术家来说,从演员变成“艺术家”,很大程度上恰恰是因为文化的滋养。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表演天赋和技巧,也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让他们对于角色的理解、把握和传达,细致入微、精妙绝伦、物我两忘,让表演真正成为“艺术与人文的结合体”。

  表演艺术家们大多有着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就像 张颂文曾经在《天涯》《读者·原创版》上发表文章; 张译曾在《申江服务导报》开过专栏; 奚美娟老师写得一手好随笔,解放日报《朝花》刊发过她的漂亮文章; 陈冲正在《上海文学》上开专栏……好的文字与好的表演殊途同归又相互成就:只有丰富而细腻的观察和积累,才会有复杂而准确的呈现与表达。

  这一切无不提醒着,“绝望的文盲”要抓紧时间多读书,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毕竟再高的天分也会流失,再漂亮的皮囊也会老去,演员之路是马拉松,泄气得太早意味着早早被淘汰出局。何况,很多年轻的顶流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粉丝带来示范效应。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角度来说,也请他们多多读书,才能给年轻的粉丝带来正面的引导。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