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每一届世界杯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届世界杯也有属于球迷自己的故事。

多数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世界杯,还是40年前的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那时球迷更多是通过报纸的豆腐块文章了解世界杯的点滴。也就是那一年,《羊城晚报》推出了世界杯特刊。卡塔尔世界杯开赛之际,来自南京的一位读者展示了这份40年前的珍贵藏品。

卡塔尔世界杯开赛后,刚退休的魏兵爬上自己南京家的阁楼,从纸箱里翻出珍藏的《羊城晚报》1982年世界杯特刊。这六期特刊品相相当好,虽然经过岁月的浸染,纸张略微发黄,但每一张都整洁没有缺损。每期一张四开的报纸定价3分钱,不定期单独发售,图文并茂,有比赛消息、评论、现场特写,横版和竖版印刷错落有致,不少文章至今读起来仍颇有趣味,点评辛辣到位。

重读当年的文字,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也随之打开。魏兵说:“这是当年我唯一能够买到的世界杯特刊,完整的六期,每期三分钱,它们见证了我的青葱岁月!”

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后,中国体育与国际接轨,各种体育大赛转播陆续被引入,打开了国人的视野。

1982年,大学刚毕业的魏兵第一次知道有一个专门为足球举办的世界杯。喜欢足球的魏兵每天早上都会在邮局守候,等着买一份《羊城晚报》世界杯特刊,“那时候这份特刊是全国发行的,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一共发行了六期,但发行时间不固定,也不随报纸一起发行,而是走零售渠道,这也是南京市面上能买到的唯一的世界杯特刊。我打定主意一定要集齐六期,因此那段时间每天定点到邮局‘打卡’,而且是上午一开门的时候就去,万一下午去了卖完了,那就很遗憾了!”

据魏兵回忆,当年市面上一般的报纸对于世界杯的报道并不翔实,大多只报道一下比分,简单介绍比赛过程,像《羊城晚报》世界杯特刊这样全面、专业、翔实的报道,实属罕见。“报道写得非常好,有很多普及类的文章,比如什么是罚点球,哪支球队踢的是什么风格,对当年第一次看世界杯的我们来说,起到了一个普及的作用”。

每次拿到特刊,魏兵都会仔仔细细、一字一句慢慢品味。一般四个版的内容会花上一个小时看完,甚至反复斟酌,研究记者的用词,跟随记者的观察角度去看比赛。“我也是从记者的文章才了解到,打反击是意大利队常用的手段,巴西队当年是全攻全守型的,各队请的又是什么教练,都有怎样的故事。这么一介绍,读者就能用更具体系的角度去看世界杯”。

虽然是南京人,但魏兵与《羊城晚报》的缘分并非始于特刊终于特刊。早在上世纪70年代,魏兵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旅游活动,住在广交会附近的酒店,当时房间每天都会赠送一份《羊城晚报》,他把每一天的报纸都收集起来,打包带回了南京,也因此对《羊城晚报》有了特别好的印象。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魏兵有空就会去南京图书馆,那里有全国各地的报纸,浏览广东新闻时,他打开的总是《羊城晚报》。

魏兵是体育迷,除了世界杯,他去过许多大型运动会观赛,幸运地在北京奥运会现场见证过博尔特百米飞人决赛打破世界纪录、菲尔普斯获得游泳第八金等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他至今保持着剪报的习惯,但完整地保留类似《羊城晚报》这样的特刊相当少。虽然如今新媒体发展蓬勃,魏兵也会通过网络了解讯息,但他依旧认为报纸不可取代。

“从保存、记忆的角度来讲,还是报纸的文字有力量。打个比方,对于俄罗斯世界杯,如果当年全部是通过新媒体看的,那么很多细节如今就不太记得清了。但我可以随时翻一下保存的报纸,哪怕是阅读标题,立马就能想起来,当时我是怎样熬夜看球的,当时发表了什么意见。过往多届世界杯,齐达内的头球、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莱因克尔的连中三元,一看马上就能想起来。如果没有纸质媒体把这些勾起来的话,很多东西可能慢慢就淡忘了”。

退休后的魏兵有了更多的时间观看世界杯,本届世界杯一场不落,哪怕凌晨三时的比赛也照追不误。未来能在世界杯赛场上看一场中国队的比赛,看到中国队进一球、拿一分、胜一场,是魏兵最大的愿望。到那个时候,如果还能再细读一份《羊城晚报》世界杯特刊,想必也是一件美事。

图片 | 被访者供图

责编 | 詹淑真

编辑:詹淑真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