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于线上举行。对于心血管科行内人来说,这个指南相当于诊治高血压的金科玉律!

新版指南就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和治疗,给出了详细的循证推荐。其中改变最大、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它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下调至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其实早在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就已经将高血压的诊断界值下调至130/80mmHg,当时我国没有跟随下调。近年来,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终于在这一版的新版指南上作出重要调整。

对于这一重大改变,患者会有哪些影响呢?

高血压患者会明显增加

根据新指南,血压130~139/80~89mmHg为1级高血压;≥140/90mmHg为2级高血压。

以新的诊断标准,无疑会使高血压患者大幅增加。消极地看,这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觉醒来就得了高血压”的惊恐与不安;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这未必是坏事,因为这种诊断目标的前移体现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事实上,当人的血压达到130/80mmHg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加倍,此时就应该采取干预措施。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45亿成人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只有51.6%,确诊高血压的人群中,治疗率只有45.8%,治疗高血压的人群中,控制率仅16.8%,治疗达标率仅为15.3%。

新指南降低了高血压的干预门槛,就可以使更多人在早期接受治疗,并借此提高人们对于高血压的重视,改变我国居民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进一步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

需要服药的患者不会大幅增加

既然高血压患者人数大幅增加,那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需要使用药物来降压的人数必定相应骤增,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实际上,新指南指出,并不是所有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都需要立即接受药物治疗,而是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

例如在美国,高血压患者中原本只有34.3%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新指南下调诊断标准后,高血压患者有所增加,但需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仅增加至36.2%,这说明,治疗门槛虽然被提前了,但需要用药的患者并不会大幅增加。

同一个人,诊断改变,处理不变

新指南将高血压的临界值下调,如果一个人原本的血压是131/81mmHg,按照旧标准是不能诊断为高血压的,但是新指南就可以界定为1级高血压。这使得一些本来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的人突然“得了”高血压,这些获得“黄牌警告”的患者可能会产生惊恐或者焦虑的负面情绪。

但其实,我国早就把130/80mmHg视为“正常高值血压”并且将其列入可以进行综合干预的范围,因此,两者虽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处理上没有区别。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