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车间。

走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卷卷新生产、包装好的成品钢绞线堆满了车间一角。该公司的投产,迅速拓展了钢材深加工产业链,使首钢水钢转型升级迈出历史性一步。预计今年,该公司将实现18万吨的金属制品销售目标,产值将突破10亿元。

“我们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都是由首钢水钢提供,所生产的产品主要包含预应力系列钢绞线、无粘结钢绞线、预应力螺旋肋钢丝等,已经形成了年产15.2万吨的规模和产能。产品的多样化提高了首钢水钢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产品结构。”该公司副总经理邱志良介绍说,下一步,将继续依托首钢水钢优势、延伸产业链,继续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首钢水钢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钢铁产业的内生动力,引领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多元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新路,多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完成营业收入211亿元,上缴税金3.78亿元,企业盈利1.84亿元。

坚持“高、精、优”产品定位,首钢水钢推进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多项技术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获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29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合作与应用已入选国家工信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并经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鉴定为“国际先进”。

“24小时连续工作,工作质量始终如一,只要电力供上,它们就精神抖擞……”在首钢水钢钢轧事业部二棒线生产线上,机器人坚守在生产线的最后一道工序上,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智慧力量”。据了解,机器人上岗后,能自动夹取焊钉、标牌,能自动识别焊牌位置进行焊接,而且每次焊标牌时间只需35秒,自动焊接成功率达99%。

单捆计量机器人自动焊牌项目的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首钢水钢向智能工厂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各点、线、面信息化基础建设,首钢水钢信息化网络已基本建成,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智能工厂建设初见成效。

完成生产制造、能源管控、智慧印章等业务与信息化深度协同融合,初步实现“流程在数据运行中得到规范,权力在数据运行中得到监督,效率在数据运行中得到提升”,系统应用和数据管理及分析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推进无人值守、皮带系统升级、智能机器人、5G通讯场景应用等智能化项目,优化岗位定员200个,2021年实物劳产率达到791吨/人·年……首钢水钢借助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企业从“制造”转向“智造”。

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首钢水钢还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不断加大绿色工厂建设力度,组织实施原燃料堆场大棚封闭、焦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系统提标改造、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等环保项目,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总量受控,保持区域空气质量优良。

——有序实施节能降碳提升改造,先后完成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3#高炉干法除尘及TRT升级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全力推进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铁元素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50万吨废钢回收加工项目获国家工信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资质,被行业协会授予“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示范基地”称号。

2021年2月,首钢水钢充分利用富余的二次能源,新建55兆瓦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正式投入使用,同时配套环保设施,确保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粉尘排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项目每年节能4.5万吨标煤,实现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首钢水钢每年的耗电量约20亿千瓦时。近几年,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回收利用高、焦、转炉煤气,并对余热余压余能进行回收,自给发电比例达到了70%左右,每年节约外购电费达1亿元左右。”能源事业部生产室主任孟玮说。

十年磨一剑,低迷中谋生存。面对钢铁行业的“寒冬期”,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首钢水钢“硬核”出招,稳步“升温”,不仅逆势上扬,更是取得了百万工时伤害率为零、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的好成绩,成为六盘水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罗 丹 李 曼)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