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仲夏,人赴顶云。

灞陵大道横贯新区,串连东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脉”。沿大道往前行,车流如织,高楼林立,路网通达,地标不断。在同城化发展的有力推进下,关岭自治县顶云新区以人为本、以业为基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成果越发凸显,进一步激活了安居乐业、宜居宜业的城市属性。

横贯新区的灞陵大道

新时代正在赋予顶云全新的发展契机!

“四十多年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经验’开创了我国南方农村土地改革的先河。如今,我们站在时代潮头之上,更应该弘扬和传承前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让‘顶云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恩岳说,顶云街道将牢牢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1558”发展思路,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顶云新区高楼林立

聚焦新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提档升级

早在2011年,关岭已将顶云新区纳入县城总体规划范围,并于2012年8月获批实施,新区定位为高铁带动的旅游服务中心、山城特色的文化旅游基地及绿色低碳的生态宜居城市,着力打造成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全新顶云。

十年奋进,日新月异。今日之顶云,已然成为关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沪昆高铁关岭站

从交通发展看顶云。沪昆高铁关岭站坐落顶云,使关岭融入大交通格局,15分钟到安顺,40分钟到贵阳,1小时40分钟到昆明,4小时30分钟到成都和长沙……顶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乘高铁,外出淘金、经商、学习更为便利。沪昆高速公路、灞陵大道、320国道搭建起新区交通的框架脉络,新建扩建的次街道和打通的“断头路”则是城市延伸的“毛细血管”。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硬化路、户户享庭院硬化、产业机耕道实现全覆盖,村级交通的大提升,拉近了城与村之间的距离。

关岭民族高级中学

从教育发展看顶云。关岭民族高级中学,关岭综合性高级中学、关岭第二中学、顶云街道幼儿园……从幼儿园至高中,辖区十余所学校汇聚顶云,能够解决上万名学子的“一站式”就学。

正在建设中的安顺市人民医院关岭分院

从医疗资源看顶云。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打造的安顺市人民医院第一分院位于顶云新区,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500张,可开放床位1000余张,病区29个,地下停车位600余个。目前,该项目主要建筑的主体结构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进入装饰装修工程的冲刺阶段。

从商业就业看顶云。关岭大健康民族食药产业园和新型建材产业园置身顶云,23家企业为顶云乃至全县带来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变成现实;已建成的岭秀国际、西南旺府等6家房地产企业,可为顶云吸纳7000户新住民;1家四星级酒店、14家旅店,以及涵盖餐饮、商超等业态的435户个体经营户使顶云商业经营更活络。

“楼房越来越高,居民越来越多,卫生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意也是越来越红火。”从毕节金沙到关岭从商24年的韦国林是顶云巨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由衷感慨:“没有想到顶云的发展会那么快。”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以高铁为发展驱动力,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发展、交通建设、宜居宜业的“全新顶云”高速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唱响了关岭城市建设的“双城记”和发展的“进行曲”。

“顶云经验”发源地石板井村(航拍图)

传承“顶云经验”,党建引领激发干事热情

在顶云,穿过镌刻着“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牌坊,漫步在石板井村,宽广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青瓦白墙的美丽村居鳞次栉比,风景如画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瞬间映入眼帘,这“顶云经验”的发源之地在先辈今人的建设下早已今非昔比。

“作为‘顶云经验’的发源地,我们以新面貌、新作为、新担当来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石板井村村支书黄俊说,近年来村子以党建为引领,党员带头示范,干部思想认识提升明显,村容村居环境宜居洁净,党群干群关系越发融洽,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信心更足更强。

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石板井村利用自身资源吸引企业建成“顶云经验”体验园,固定资产稳定的前提下,每年保底享有近10万元的产业分红。同时,村两委成立本村劳务公司,摸底整合劳动力资源,集中输送劳动力就业,创新带动劳动力增收,搭建起村民与企业之间的就业“桥梁”,让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上班族”。截至2020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40元,村集体固定资产760余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5万元。

“顶云经验”纪念园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石板井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工作与基层治理、宜居乡村有效结合,在选聘联户长时,注重从责任心强、有一定威望的村贤寨老、致富带头人、企事业退休干部中选择,搭建起一套强有力基层治理班子,同步成立“乡村振兴顾问团”“乡风文明劝导工作队”,不仅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还走访宣传动员,快速化解矛盾,整治不良风气,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顶云街道以石板井村为示范点,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经验”为内核,结合各村实际,抓牢抓实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建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前不久,街道办和村委两级干部分批次脱产三天,赴县委党校扎实培训,主要学习新国发2号文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内容。”李恩岳说,只有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以高昂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迎接新的使命和挑战。

在新时代传承和挖掘“顶云经验”的新价值,顶云街道结合新阶段的目标和实际,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加大村两委的学习培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全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全新蓝图。

顶云街道胜利村产业基地绿宝石梨树(航拍图)

发挥自身特质,产业融合凸显发展活力

青山如黛,梨林似海。

驾车循山路而上,行至顶云街道胜利村绿宝石梨树产业基地。放眼一望,如鸽蛋大小的梨子挂满树梢。

“这个梨子皮薄肉多汁甜,口感好得很。”顶云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杨建在林间查看梨树长势后,回过头来向记者介绍起绿宝石梨树的特点。

在脱贫攻坚时期,顶云街道在辖区各村种植了2200亩绿宝石梨树和晚秋黄梨,经过这些年的管护,部分梨树马上进入产果期,投产后初步估计亩产值在2000斤以上,待进入丰产期,产值还能翻上一番。

为了打破土地资源的限制,顶云街道因地制宜探索“套种经济”,以全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为契机,在辖区石板井、包包、胜利、木厂等村种植杭白菊、夏枯草、天门冬、丹参和桔梗等中药材达1100亩,其中套种在梨树林下的就有800亩。

当地农户在梨树基地里套种中药材

“在农业发展上,我们把现有的2200亩梨产业和862亩红心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此外,今年还种植了1100亩中药材,打造了2000亩茶叶基地。在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农业产业的带动,让群众参与其中,实现稳步增收。”李恩岳如是说。

巩固提升精品水果产业只是顶云街道打好产业融合发展“组合拳”的第一步。在“旅游+”上做好联动,则是其产业布局的“重头戏”。

顶云街道充分利用石板井村的文化教育优势,引进企业主体,盘活闲置资产,打造大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把“顶云经验”纪念园、陈列馆、体验园与大中小学生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民族文化青年创业园串连成片,将“农学文旅”相结合,唱响擦亮“顶云经验”的文化旅游品牌。

提及顶云之未来,李恩岳信心满满,他说:“我们将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把先辈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顶云经验’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下去,踔厉奋发,戮力同心,让顶云在乡村振兴新阶段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跨越。”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