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贵州是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中央红军转战贵州4个多月的时间,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长征精神已经成为鼓舞和激励贵州各族儿女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

苟坝会议避免了中央红军可能遭受的一次重大损失。

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四渡赤水让中央红军成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硝烟散去,山河无恙,精神永存。

上世纪60年代,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大军,怀揣着同一个理想信念奔赴贵州。50多年光阴飞逝,几代三线人前赴后继,一大批现代化工业企业在贵州崛起,成为支撑贵州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力量。

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全省人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了跨越赶超的“黄金十年”,实现了亘古未有的“千年之变”。

如今的贵州,脱贫攻坚实现了历史性全胜、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交通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数字经济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政治生态实现历史性进步,全省上下团结和谐、风清气正,书写了贵州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华彩篇章。

凝聚磅礴力量 书写奋进篇章

“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这句顺口溜是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海雀村,万亩林海随山峦连绵起伏,青瓦白墙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20年的16200元。

海雀村有今天的面貌,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接续奋斗。

长征路上,四渡赤水的高瞻远瞩、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巧渡金沙江的英勇无畏,无不诠释着红军将士甘于奉献、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贵州党员干部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苦干实干、尽职尽责。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他们奔赴深度贫困的大山深处,为撕掉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立下汗马功劳。

在疫情防控战场上,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每一次紧要关头冲锋在前,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筑起坚实屏障。

在抗灾救灾战场上,他们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用汗水和热血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带领村民用36年修通一条水渠的老支书黄大发,立誓“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波,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的黔西南州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主任熊方,主动请缨驰援武汉抗疫的三穗县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聂琴琴……他们用实干诠释初心使命,用实绩书写责任担当。

贵州广大党员干部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顽强奋斗,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牢记初心使命 永葆为民情怀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忆往昔,红军在贵州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毛主席送毛衣”“两枚铜板”的故事穿透历史,映照未来。

看今朝,贵州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省级层面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37项任务清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4月28日,全省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贵阳召开,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最能打仗的人”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

已驻村5年的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四级警长龙万鑫,再次背起行囊,加入新选派的乡村振兴驻村大军。“长期驻村,我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我还想多为他们做些实事。”龙万鑫说。

今年5月,被选派到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卜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侯先平,短短2个多月就和群众打成一片。“卜台村脱贫工作取得了胜利,但产业基础还薄弱、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单一、生活富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我奋斗的方向。”侯先平说。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贵州广大党员干部传承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矢志不渝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接续奋斗中永葆为民情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为网络转载、用户投稿,如有侵权请邮至admin#txgz.cc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