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楼主# 2019-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阶段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给各领域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带来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新变化。从今天起,平塘县融媒体中心将陆续在《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栏推出平塘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卫生、教育等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报道。通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挖掘各镇(乡、街道)、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蹄疾步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今天,我们首先推出的是农业发展改革篇——平塘农业:转型发展 风鹏正举。
  平塘县位于贵州省南缘中部,全县辖9镇1乡1街道、121个行政村、1831个村民组。全县土地总面积2815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24个民族。平塘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在1988~1997年,平塘县先后建立克度、航龙、新舟、马场、清水、塘边、塘泥、米寅等乡早菜生产基地4000余亩,产量860万公斤,农产品首次外销到湖南、广西、贵阳及周边县市。畜牧业在全县实施“防疫双轨目标制”和推动商品牛、羊基地为要求,实行县四家班子领导包乡、部门挂乡帮村、科技人员办点等措施,加快“八·七”扶贫攻坚、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1999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明确提出全县紧紧围绕粮、烟、油、林(竹)、果、药、畜、麻、菜做文章,到2007年,在摆茹、四寨、通州、平湖等乡(镇)建成优质米生产基地6万亩;在牙舟、卡罗、鼠场等l1个乡(镇)建成优质烟生产基地3万亩;在通州、平湖、白龙、塘边等乡(镇)建成商品蔬菜基地2万亩;在苗二河、通州、塘边等乡(镇)发展优质经果林基地3万多亩。到2009年全州 “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实施后,全县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两茶一羊”等为重点的八大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干群齐心栽菜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塘农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助农增收”为核心,以“185农业产业化富民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截至2018年底,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2.86万亩,投产面积10.06万亩,涉茶人员7万余人,产量1195吨,实现产值45355万元。蔬菜核心基地面积7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746户24949人,产量33.89万吨,产值67777万元;种植刺梨达到9.2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4.91万亩;完成食用菌生产1032万棒。全县规模生态家禽养殖场157个,存栏家禽44.68万羽、出栏35.65万羽。建成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共计9个,其中省级园区4个(省级重点1个)、州级园区5个,打开平塘农业三产发展新局面。
  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选派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参加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检查员培训56人次,无公害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6.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2.78%;
  “都匀毛尖 平塘甲茶”品牌的创新中,大塘山海茶园生产的“绿茶”系列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平塘盛火农业公司生产的“鲜茶叶”、“绿茶(都匀毛尖)”和平塘县裕名有机茶业公司生产的“绿茶(毛尖)”系列产品,获有机转换认证证书,为全县农产品外销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成片的豌豆菜

  作为“校农结合”产销对接模式升级版的发源地,平塘县不断将“校农结合”产销对接模式引向深入,先后与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与省绿通公司签订“校农结合”农产品收购协议,依托县营养餐配送中心与贫困村建立定向采购协议,全县学校、医院、机关食堂均向县内基地、贫困村采购农产品。“校农结合”产销对接扶贫模式得到了省委书记孙志刚、省长谌贻琴的高度肯定,要求在全省推广。《中国教育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
  

当地群众在蔬菜基地劳作

  而各镇(乡、街道)也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平塘县甲茶镇探索总结出了“三支两有两模式”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套种套养,支持产品包收,支持多样发展,实现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解决产品销售问题,降低种养资金压力、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出路。同时,除了支付群众土地流转费外,贫困户有企业收益分成、有岗位就业。甲茶镇还开启“飞地扶贫”和“志智双扶”模式,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广州对口帮扶资金等项目,对不在项目实施区域的其它深度贫困村的贫困户进行保底分红;到村开展种养技术、基础科普和服务技能培训,增强当地群众创收技能。
  
开放共享,全民共建贵州图片大数据!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Powered by TXGZ.CC  © 2017 图行贵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