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楼主# 2019-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3949xcbj9crjmbriezrb.png
  2019多彩贵州百姓大舞台非遗周末聚文化和自然遗产专场,6月8日-6月9日,将在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隆重登场。

203950gxp31z6mggcjrpe6.png

  1.余庆矮人舞蹈:余庆矮人舞是余庆民间喜闻乐见的自娱性舞蹈。矮人形象源自傩戏中矮人神这一人物。矮人神在傩戏的开场戏和压场戏的表演中,诙谐幽默,情态可爱,人们就在模仿嬉戏中逐渐将矮人神的表演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矮人舞”。“矮人舞”在沿袭传承中不断根据民间意愿设计矮人形象,清末民国初年,人们就便使用生产工具和竹篾等简单物件,完成对矮人形象的重新设计,使之形成并定型为余庆民间特有的艺术形象。
         矮人舞独舞由矮人单独表演,群舞由矮人与竹竿人、扁担人共同表演。在山间、田野表演的矮人舞,是乡民们劳作休息之余的娱乐活动,衣服下移小腹,用泥土在肚子上画出五官,将劳动工具背篼或箩筐罩住头胸,用小竹穿袖当手,变成矮人,随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敲击出有节奏的叮当声,通过腿、脚、臀、腰、腹部的运动,在田间土头随意舞蹈。
        矮人舞的形象设计作为民间文化遗产,其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其舞蹈来自民间劳作,表演风趣、活泼,歌曲旋律幽默诙谐,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03951e3zjy32wewyggw9y.png

  2.布依古歌:布依古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通常分为大调和小调两大类,因地城不同而在曲调和表现方式上风格各异。大调多以祭祀、迁徙及重大社会实践为主,而小调则多以情感表达为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情感。布依族大调古歌就有古朴厚重、庄严肃穆的特点,而小调则情感细腻、词汇丰富、表达准确、并善于借景抒怀。

203952ceeb33zq1me4eizk.png

  3.布依板凳龙舞:布依族板凳龙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办事处一带布依族村寨一种世代相传的民间舞蹈艺术。据民间艺人介绍,几百年来当地村寨就一直流传有“舞起布依板凳龙,全寨平安不受穷”的谚语。
       布依族板凳龙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板凳龙舞表演队,二是响器表演队。其表演程序是以独具布依族特色的情歌对唱情景表演,引入欢快热烈的板凳龙舞。舞动时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伴着欢快的鼓乐声,板凳龙时而穿梭翻滚,时而盘旋造型,让人目不暇接,留下小中见巧的印象。

203954fuk2g2765iw296v2.png

  布依族板凳龙舞是布依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布依族独特的文化认知和生活习俗,具有深远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舞蹈且为其他民族群众所喜爱。当地政府也将其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专门保护。2014年,兴义布依族板凳龙舞被列入第四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3955j2hv7jzg7118wg2g.png

  4.黔北打闹歌:黔北打闹歌是余庆民间世代相传的一种劳动歌谣。根据劳动地点不同有两种,一种是薅包谷草时所唱,又叫薅草歌或薅草闹;一种是薅秧时所唱,又叫薅秧歌或薅秧闹。其内容、形式等一样。
        打闹歌由“号”、“歌”、“尾”组成。“号”即为歌头,一般无歌词,大多只有衬字衬词的重复。“号”结束后是“歌”,即唱主歌,主歌是能抒发一种感情、叙述一件事情的歌曲。主歌结束后,则是一段无词歌尾,以曲为主,锣鼓伴奏,常嘎然而止。整个表演形式,近于大联唱。“号”有“太阳号”、“丫合号”、“白马号”等近70个。固定的歌词有几百首,随口所编的唱词不计其数,有的歌师能唱三天三夜不打重台。

203958c0ssfs990lytiss1.png

  打闹歌演唱形式多样,时而歌师独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分组对唱,时而一问一答式演唱。演唱内容已较为灵活,既有固定歌词,也可“见子打子”即兴编唱。其鼓点激越多变,曲调高亢粗犷,唱词丰富多彩,讲板诙谐风趣。歌头较舒展、自由、高亢;主歌节奏短促,常两小节、三小节分句,句间衔接自然;歌尾热烈而紧凑。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子,伴以色彩丰富的唱腔,歌似山间游云,时而高亢舒展,时而急促多变,别具乡野风味。

203959rdpamhy1p6ymlqi1.png

  5.黔西红林苗族斗鸡舞:苗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伴舞器乐主要是芦笙,苗族也是一个崇尚鸡的民族,认为鸡有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神秘力量。红林苗族的斗鸡舞在这一片苗族同胞居住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历史,它与苗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苗族人的图腾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传承至今,是我县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
        整个舞蹈都是在一片欢乐声中进行的,一般是八人左右的舞蹈队,舞蹈动作大都与鸡的生活习性有关,诸如,两只公鸡相互打斗,或撞肩、或碰胯、或俯瞰、或跃起、或群鸡舞、或一哄而散。仿鸡的动作惟妙惟肖,在此基础上时而夸张,时而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充满了生活得乐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

204001w4hnh96c7ahjs7qh.png

  6.瓦寨锣鼓:土家锣鼓,俗称“打家伙”,是流传在土家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乐。主要用于婚嫁、节庆等场合,喧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土家人最喜爱的器乐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一般“打家伙”队伍由七人组成,乐器有鼓、头钹、二钹、马锣、大锣、唢呐等,演奏时,每人各持一乐器,配合默契,节奏紧密,互相照应,相得益彰。
        瓦寨锣鼓表演配合默契,能根据曲牌旋律的提示,用独特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的模仿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使人身心愉悦,如临其境,陶醉其中。瓦寨锣鼓队表演的《龙摆尾》在2011年贵州省原生态器乐比赛中取得打击乐类第一名的好成绩。2014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4002c9zo4iqfq55cfiv5.png

  7.彝族嗨马舞:嗨马舞,即吆喝马的舞蹈。是流传于普安县地瓜镇、三板桥镇彝族(白彝)村寨丧葬祭祀习俗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原始古朴,属舞蹈起源说中的仿生舞蹈。相传,彝族嗨马舞起源于东汉末年,由彝族首领孟获所创。流传至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清康熙年间,谢、柳、车、毛等姓氏彝族从云南迁到普安,嗨马舞随之传入。

204003y1qhhxczlyqdqwxw.png

  彝族嗨马舞由一人扮马郎在前, 二人以上(成对)装扮为烈马和三个伴奏人员跟在后进行表演。表演时,主要伴奏乐器有牛皮鼓、镲、锣等乐器。
         嗨马舞反映了彝族同胞在历史上迁徙、生产生活、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等内容,舞蹈古朴独特,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对于舞蹈学、民俗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4004kaapauhjfa740jza.png

  8.正安滚龙戏:滚龙戏流传于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市坪仡佬族苗族乡以及邻近的流渡镇、中观镇等地一带,滚龙戏是仡佬族先民用以驱邪降魔、祈祷平安的祭祀礼仪,2009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戏自今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演出概貌和“科仪”程式。

204006fkksbs3503ss2qf7.png

  9.水族铜鼓舞:铜鼓舞是水族最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是水族数千年文化的结晶。它以击鼓而得名,主要广泛流传于三都县都江一带的水族地区,表演时,于广场中设一木架,将铜鼓悬于上,旁架一皮鼓以配音,表演者俯身用右手执皮锤,按谱点击铜鼓心的太阳纹,左手执竹鞭敲鼓腰作伴奏,男女舞者按节奏而舞,舞姿古朴粗犷、雄健有力、在远古社会,是水族部落降魔伏妖、驱邪除恶、逢凶化吉和庆贺栽插收割丰收之舞。(中国旅游信息报:杨道军)


开发共享,全民共建贵州图片大数据!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Powered by TXGZ.CC  © 2017 图行贵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