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绿色的呼唤——毕节市生态建设发展综述

新闻爆料  / 毕节市  / 倒序浏览   © 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楼主# 2019-4-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毕节的春天,是绿色的,从山顶到山脚,从城市到农村,赏心悦目的绿无处不在。
毕节的春天,是彩色的,红色的、粉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各色花朵竞相开放,姹紫嫣红。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里,30岁的护林员李健一如既往地在赫章县平山林场里巡逻,呵护着3万余亩森林;23岁的森林消防员贺小坤一如既往地在百里杜鹃戛木景区巡逻,守护着100多平方公里的杜鹃花海;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的肖文佑,忙着管理自家的28亩樱桃……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里,毕节大地上,“5个百万”工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正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旅游价值、社会价值最大化。
在这个多姿多彩的春天里,900多万毕节人民正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用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巨大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植绿与护绿:七十年不变的传统
春天的风,从东南方吹来,惊醒了黔西县洪水镇附廓水库中的水和水库周边的松林,波光粼粼,松涛阵阵,却惊不动林中那座孤独的坟茔,也惊不动里面长眠着的“全国绿化先进个人”史良清。
1930年出生的史良清,对绿色的热爱,甚于自己的生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史良清就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树,开始了自己的植树生涯。后来,他干脆搭起窝棚住到了山上,一生以山为“家”,以树为“娃”。到2005年去世时,已在洪水镇周边24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培育各种树苗250万株,植树35万株,组织群众植树210万株。
春天的风,从东南方继续往西北吹,拂过大方县高店乡农民胡索文临终时无偿捐给国家的千亩森林,拂过“死也要种树”的大方县兴隆乡农民项德祥安息的地方,最后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的万亩林场停驻。
31年前,海雀村的山上一棵树也没有。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全村人栽下了11600亩松树,拉开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序幕,也为海雀村捧回了“全国绿化千佳村”的荣誉。2014年2月,文朝荣去世前,嘱咐家人把他安葬在海雀的松林里。他要用生命守护那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毕节涌现了很多像史良清、胡索文、项德祥、文朝荣这样爱绿如命、爱树如命的人。他们都只是普通的农民,他们的一生都只做了一件事——栽树。但他们的形象高大无比,他们的事迹至今传颂,他们的精神令人景仰。
因此有人说,绿色是渗透在毕节人骨子里的“生命基因”。
正是在这种绿色基因的传承下,毕节的森林覆盖率迅速提高。数据显示,1987年毕节森林覆盖率只有14.94%,2018年已达到56.13%。仅2018年,毕节市就植树造林128.79万亩,治理石漠化160.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1.84平方公里。七星关、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7个县(区)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荒山变青山:三代人不变的承诺
4月13日,天气晴朗,赫章县平山镇对江社区,87岁的李代观坐在自家房前,看着门前树上即将成熟的樱桃,脸上挂满了慈祥的笑容。
出生于1932年的李代观,退休前是赫章县平山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1958年参加工作时,就在威宁自治县的一个林场工作,从此与森林结下不解之缘。1962年国营平山林场成立,李代观成了平山林场的第一批职工。1993年李代观退休时,儿子李琼江接过父亲的林业建设“接力棒”,成为平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2018年,李代观的孙子、李琼江的侄子李健被聘为平山林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一名林管员。
像李代观一样,一家三代接力守护森林的故事,在毕节并不少见。
纳雍县水东镇麻园村的梁正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负责当地洋野大箐的山林管护工作。9年后,梁正全将洋野大箐的山林管护工作交给了当时年仅20岁儿子梁天义。梁天义在山上一守就是30多年,他说,如果哪天自己上不了山,就让大儿子梁朝华接替自己:“在外面挣多少钱,都是有数的。守好这片林子,就是守好一个‘绿色银行’。”
如今,在毕节各林场里巡山护林的,大多是“林二代”“林三代”。正是因为植绿护绿、守林护林传统一代代的传承,毕节试验区的生态建设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绿色基因的传承效应,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不断放大。
1月4日,在毕节市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年毕节生态建设的思路:深入推进“绿色毕节”行动,分步实施好434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完成造林绿化125万亩,治理石漠化169.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8%。推行“林长制”,新增护林员1500名以上。
青山变金山:一辈子不变的追求
四月,正是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再次成为热点:清明小长假共接待游客106.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7.35亿元。
百里杜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杜鹃林带,有41个杜鹃品种,囊括了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的全部,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美誉。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这片花海一直不被外界知晓,直到1984年才被发现。那时,毕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广大人民守着金山受穷。
1992年4月,毕节举办了首届百里杜鹃花节,开启了百里杜鹃旅游开发的序幕。
如今,百里杜鹃已经建成了集旅游产业、生态地产、生态农业、康体养生、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山地康养旅游综合体,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的全域旅游格局,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百里杜鹃的发展历程,是毕节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靠山吃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并不只有旅游一条路可走,经果林种植也是其中的一条路。
威宁苹果品质优良,种植历史悠久,如今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
纳雍农技人员徐富军,从一棵变异的樱桃入手,培育出了一个全新樱桃品种——玛瑙红。如今,全市樱桃种植面积达30多万亩。
赫章核桃是一个名优品种,近年来,赫章县不断加大品改良和品牌建设力度,核桃种植面积166万亩,年产值近15亿元,让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一代代毕节人的接力奋斗,成就了全市448.3万亩的经果林和84.1万亩茶叶的种植规模,也促进了150万亩林下经济的发展,带动20余万户农户增收。
今年,毕节市提出了发展“5个百万”工程,即耕作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100万亩蔬菜(食用菌),打造“科技田”“万元田”;在地形破碎的坡地重点发展100万亩刺梨、100万亩皂角、100万亩茶叶、100万亩改良核桃。同时,在林下套种南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真正实现“绿了山乡、富了百姓”的目标。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林业产值将达到400亿元,经果林种植面积将达500万亩,实现人均半亩经果林的目标,覆盖贫困农户40万人,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底气,市长张集智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采访活动上,才向全世界发出诚挚邀请:“一幅幅山清水秀、雄奇秀美的水墨画卷正在毕节大地徐徐展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山好水好风光,花海毕节盼你来。”(韩贤普)
开放共享,全民共建贵州图片大数据!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Powered by TXGZ.CC  © 2017 图行贵州
返回顶部